绿企链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健康长寿吃出来

   2023-09-01 中国中医药报2880
核心提示: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发现了有些食物,既可作为食物果腹,也可作为药物治病。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实践,一些营养价值不大、治疗作用明显的种类被分了出来,成为治病的中药

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发现了有些食物,既可作为食物果腹,也可作为药物治病。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实践,一些营养价值不大、治疗作用明显的种类被分了出来,成为治病的中药。“神农尝百草”的典故,说的就是神农发现五谷和中药的故事,后被人尊称为“炎帝”和“药王”。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健康长寿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药补不如食补”,饮食养生便排在了首要位置。那么怎么样吃得好、吃出健康?食养、食疗、药膳,该如何选择?对此,本报记者邀请对药膳颇有研究的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王晓鸣进行解答。


辨体施膳,谓之食养


什么叫作“食养”?王晓鸣解释,就是做到因人而异,辨体施膳,应时应季,合理搭配,品种多样化,吃出健康来。


王晓鸣介绍,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十分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影响,他们认识到,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体处于“阴阳平和”的健康状态。周朝时期,就设立了食医官职,掌管四时饮食的合理性。《黄帝内经》中出现了“食养”一词,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些都是食养思想的最初萌芽。


《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五”,指的是多种食物,合理搭配谷蔬果肉,无令有偏,以使其气味调和,有利于补益人体精气,从而有助于健康。


《黄帝内经》指出食物也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又称四性;五味是酸、苦、甘、辛、咸。《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了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表明食物与药物一样,也分为阴阳两大类,且性味不同,治疗作用也不同。同时,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阐述了不同性味的食物对脏腑的亲和性。《黄帝内经》十分重视“谨和五味”,认为把酸、苦、甘、辛、咸五味调和得当,就可以“长有天命”。


王晓鸣表示,几千年过去了,《黄帝内经》中丰富的食养思想仍然影响着现代人。201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明确饮食养生的定义,即根据个人体质类型,通过改变饮食方式,选择合适的食物,从而获得健康的养生方法。


王晓鸣指出,人有九种体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性味的食物,做到“辨体施膳”,这就是人们所期望的食养。比如,阳虚体质者平时可以吃一些牛肉、羊肉、生姜等温热性味的食物,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阴虚体质则反之,可多吃一些鸭肉、甲鱼、梨、银耳、百合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温燥、辛辣的食物。


中医还十分注重时令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采用相应的养生方法。春季要重视肝脏的调养,适当食用辛甘发散的食物,如韭菜、香菜、洋葱、大蒜、茴香、香椿等。夏季重在养心,苦瓜、莲子等有清心火的作用,乌梅可生津止渴,绿豆可消暑。秋季注重养肺,多食微酸、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百合、山药、银耳、甘蔗、梨、藕、蜂蜜等,少吃辛辣香燥之品。冬季是进补的好时机,体质虚弱者可以选用合适的补品或冬令膏方。


因病而膳,谓之食疗


王晓鸣认为,食疗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方法之一,它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选取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因病随证施膳,疗疾祛病,促进康复。


王晓鸣介绍,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食药物”有50种左右,包括米谷、橘柚、鱼虫、禽、肉等,说明在汉代已经充分肯定了这些食物的药用价值。唐代孙思邈以“五味”和“五脏”为核心,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把食疗作为治疗疾病的首选方案,对食疗作了确切的评价。唐代还出现了一部以食疗命名的药学专著《食疗本草》,虽然该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被后代著作所引用。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书中记载了除数以百计的药用食物外,还有许多食疗方,特别是收集筛选了粥食63种,可谓是粥养食疗大集成。如粳米粥、粟米粥、粱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辟邪疠;绿豆粥解热毒、止烦渴;薏苡仁粥除湿热、利肠胃;羊肝粥、鸡肝粥补肝虚、明目等。李时珍评价道:“古方有用药物、粳、粟、粱米作粥,治病甚多。”清代曹慈山《老老恒言》对粥的论述得更为详尽,指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王晓鸣还推荐,浙江民间流传着的许多食疗方,如泥鳅煲治疗肾虚所致小儿遗尿,红糖姜枣茶治疗虚寒性痛经,冰糖炖梨治疗秋燥咳嗽,炒米粥治疗小儿腹泻,八珍糕治疗小儿疳积,葱白水治疗风寒感冒初起等。


食药同施,谓之药膳


王晓鸣表示,现代药膳是在传承古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发展的。其定义一般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合理组合,通过烹调,制作成具有独特色、香、味、形且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功效的膳食品。


王晓鸣介绍,最早将“药”与“膳”作为一个词组使用的文字记载,见于《后汉书列女传》中的“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东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证、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寒疝腹痛的药膳记载。


唐代《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用来治疗28种疾病,并附有食治方,提出食治具有“适情遣病”“宜以食治之”“以助药力”“以救仓卒之要尔”等特点,列述了诸多食疗与药膳方。元代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记载了许多典型的药膳,是药膳发展史上里程碑。明清以后,有关药膳的著作就更多了,至今在临床中仍有实用价值。源自于民间,收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三两半药酒”就是药膳方。“三两半”由党参、当归、黄芪各一两,牛膝半两组成,具有益气活血、祛风通络的功效,用于气血不和、感受风湿所致的痹病。在此药方基础上,根据个人需求,可以加减药物,也可用“三两半”药物配方炖土鸡,烹制成“三两半”土鸡煲,适用于体弱乏力,腰膝酸痛者食用。


王晓鸣表示,如果你想把药膳引入自家厨房,就从食养开始吧,即便是家常菜,也是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食疗、药膳则须严格按药膳配方,辨证论治,因病施膳,不可长期任意食之。


 
举报收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bjysw168.com/news/show.php?itemid=3151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更多>同类新闻速递
  • bjysw168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速递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