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新闻速递首页 新闻速递分类 切换频道

社交焦虑不只属于成年人

2024-03-06 11:491460

在前一阵子播出的《脱口秀大会》节目中,王勉以一首自创的《职场社恐之歌》炸了场,歌词里吐槽职场中的两个同事因为相处时找不到聊天话题太窘迫,所以总是绞尽脑汁回避对方——在没有信号的电梯里假装看手机,宁可淋雨、错过公交车也要避免跟对方同行。网友纷纷表示这首歌太真实了,唱出了当代职场社交的尴尬现状。很多网友坦言自己也有歌曲里描述的“社交恐惧症”。那么,对社交感到紧张是一种精神疾病吗?同事之间为了避免没话可聊的尴尬而互相回避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吗?

 

  约一半以上的人有过社交焦虑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卫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症,或社交焦虑障碍,是焦虑的一种。社交恐惧症主要是指对社交场合与陌生人打交道,(例如拜访客户、面试等)或在公共场合表达观点(例如会议发言等),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和担心,并因此而尽可能回避此类场合的表现。张卫华认为,《职场社恐之歌》里描述的人物心理的确有焦虑方面的表现,主人公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因而内心对一些社交活动感到紧张,越紧张越不知道该怎么做。在张卫华看来,社交焦虑在生活中常见,根据他的临床经验,可能至少有一半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过社交焦虑的症状,“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开始喜欢异性时,就会有一种想要表现自己的本能反应。最常见的表现是,在课堂当众发言时感到特别紧张,声音发颤,表述不清,脑子里突然一片空白,原来想好的思路全乱了套。这其实就是一种社交焦虑的体验。”

 

  张卫华告诉记者,对于这种生理性的社交焦虑,没有必要担心,个体一般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即使再紧张也能够完成课堂发言。而且,在成长过程中,个体也会去努力克服这种焦虑,焦虑症状会随着人的成长和历练增多而慢慢减轻。克服社交焦虑也是成长过程中,认识自己和理解自己的过程,

 

  虽然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过社交焦虑的体验,但真正发展成为具有持续的社交焦虑症状的人却并不多。张卫华说,社交焦虑症的核心症状是,对某些社交活动或场合会出现强烈的紧张感。这种紧张不仅表现为心理上的紧张、害怕、担心甚至恐惧感,生理上也会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多汗手颤等反应。社交焦虑症患者总是想方设法回避相应的社交活动或场合,特别是与陌生人接触的场合。如果是回避不了的情况,比如必须去拜访某位客户,或者突然接到通知要和领导谈话,无法推掉时,在整个过程中,社交焦虑症患者都会感到非常强烈的痛苦,也会影响他进行正常交流,而只要会面一结束,对方一离开,社交焦虑症患者马上就会松一口气,强烈的紧张感会很快减轻并恢复正常。另外,对于有计划的社交活动,社交焦虑症患者会在前一两天甚至更久就开始紧张,特别是当接触的对象是陌生人,或者计划要做的事情对自己比较重要时,比如说要参加面试,或者去见一位重要的领导,社交焦虑症患者在赴约前一两天就会紧张不安、心神不宁,睡不好觉,脑海里不自主地反复演练社交场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等。

 

  对于轻度的社交焦虑症状,个体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减轻和缓解。“如果在社交过程中感受到的心理痛苦和身体反应不是过于强烈,虽然过程很难受,但基本还能够完成社交行为,这个情况下,可以通过心态训练和社交训练来进行自我调整。”张卫华说,“首先要理解自己身体发生的反应,认识到这是一种焦虑的反应,要接受自己的状况,接受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不去设想自己是不是会出丑,因为这样的想法会加重焦虑。”张卫华建议不妨公开承认自己紧张,请对方理解。公开地将自己的焦虑表达出来反而会缓解焦虑的情绪,如果能够学会自我调侃,用幽默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紧张情绪,对缓解焦虑也非常有效。这种有效性不仅是当下的,而且还会慢慢地从整体上减轻焦虑症状。

 

  如果焦虑症状比较严重,则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张卫华介绍说,目前,有多种药物具有治疗社交焦虑症的效果,这些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焦虑症患者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对于那些社交焦虑症长期发作,同时又伴有抑郁体验或其他恐惧症状的患者,使用药物治疗会很有帮助。张卫华同时强调,这些药物都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处方下使用,不要自行服用,并且要遵照医嘱定期复诊,以评估药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必要时及时调整方案。

 

  儿童也会有焦虑反应

 

  虽然社交焦虑的体验在成年人中不少见,但却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张卫华认为,儿童怕生,不敢跟生人说话,也是一种社交焦虑的表现。

 

  张卫华告诉记者,焦虑在儿童群体中并不少见,社交焦虑、分离焦虑等都是儿童常见的焦虑性障碍。张卫华说,小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准确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往往是通过某种行为表现出来的。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有的会过分哭闹,有的则是一声不吭。那些平时很活跃,但是到了不熟悉的场合,由于紧张而一声不吭的孩子,就是因为焦虑而出现了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

 

  张卫华解释说,不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焦虑症状。对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到了一定年龄,自己就能调整过来,不需要去特别处理。“每个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些孩子比较敏感,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焦虑症状是很正常的,这种症状是条件性的,只要不影响孩子日常生活,家长就不必过分在意,顺其自然就好。如果此时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过分关注,急于想要纠正孩子,用‘多大点事啊,不至于这样’等态度去强迫孩子改变自己的表现,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症状。”

 

  张卫华认为,家长最适当的做法是顺其自然,耐心地鼓励孩子,慢慢引导孩子学会理解自己,接受自己,承认自己在有些时候可能会比较脆弱。同时,要正常面对生活,不要因为出现焦虑症状而特意回避应该做的事情,也不要对症状过于在意,非要把症状消除后才正常生活。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必须面对的痛苦和不如意。对于痛苦和不如意的事情,要先学会接受和面对,然后再想办法去处理和解决。如果问题解决不了,就要调整对待问题的态度。”张卫华提醒家长,要改变“不能让孩子经历任何痛苦、不能让孩子受罪”的想法,这种想法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同时,家长也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警惕自己因为孩子有了焦虑症状而导致自己也出现焦虑问题。家长的焦虑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且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可能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同类
专家吁警惕抑郁症认知症状 有这些表现时应留意!
“很多人都知道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属于抑郁的情感症状;对失眠、头疼、心跳过速、食欲不佳等躯体症状的认识也在慢慢加强,但是认知症状往往容易被患者忽略。”  10日举办的一场在线访谈中,北京回龙观

2024-03-06148

90后养生80后跑步对抗中年焦虑 8成白领关注亚健康
 八成白领关注亚健康  996常态加班,刷手机惯性熬夜,数字时代的快节奏,白领人群的健康问题频频报警。“白领健康数据报告”显示,80%的白领人群关注亚健康问题,90后开始花式养生,80后爱跑步对抗中年焦虑。  

2024-03-06143

老年人“心病”如何医?
近年来,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其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不仅是基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也正成为一项重要因素。  专家呼吁,全社会应关心和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老年

2024-03-06144

消除儿童心理教育的“孤岛效应”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怎么办?”“孩子不愿意和我说话怎么办?”“孩子学习没动力怎么办?”……这些积压的一个个“怎么办”,成为无数家长心中最深切的苦恼。  在浙江嘉兴,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一直被当作民心

2024-03-06147

遇见焦虑?接纳、适度宣泄、积极应对
“焦虑感一般都来得很突然,大多是在深夜,看着书、刷着朋友圈或是与朋友聊天的某个瞬间,就会突然陷入不安,心率加快,无法继续专注于手中正在做的事,甚至有时候会很想大哭一场。”今年27岁的许潞(化名),是一名

2024-03-06124

我来说两句
抢沙发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