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关乎养生与治病的一门学问,而且,中医更重视养生。我们学习养生,不但要读《内经》,更要参考历代诸家。除了阅读医家的著述之外,还要读读养生家的著述。其中,嵇康即是一位应该关注的养生家。
嵇康是魏晋时期非常了不起的养生家,他专门著有《养生论》一文,同时他的文集中亦有许多关于养生的论述。读他的文字,我体会到,嵇康肯定精研过《内经》,同时,他还有亲身实践养生,有着其高的身心修养。同时我也体悟到,合乎道,方是养生的至高原则。
一、养生,离不开哲学
关于养生,我们一般的理解是调节饮食、起居,积极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差不多就够了。的确,若能如此实践,肯定会有益于健康,甚至延长寿命。
作为中医人,我们养生不仅仅要实践以上的这些方法,还需要深入研究其理论。我的理解是,养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中医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要研究中医理论的形成机制,就不能不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中医理论形成的作用。换句话说,中医本身就是哲学。
养生,需要有正确的养生观。不同养生观会导致不同的养生结果。我学习《内经》,也读嵇康,我体会到,嵇康的养生观非常高明,合乎《内经》之道,且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值得我们重视。特别是他的“以大和为乐”、“积微处顺”、“用智遂生”、“安心以全身”等等,都有益于指导我们养生。
二、庄子与嵇康
一则,庄子主张养生,但不主张益生。因为庄子认为:人的寿命是限定的,不能突破。嵇康则认为,自然性命也需要人为颐养。
我的理解是,人生在世,非养生不生。特别是身处现代社会,若不养生,就容易罹患大病,既痛苦,又无益于利他。
二则,庄子重视养神,而忽略外在形体。嵇康却认为:形神相依,不可分离。
我的理解是,《内经》是主张形神兼顾的,显然,嵇康的理念更合乎《内经》之旨。
三、形神兼顾
嵇康所倡导的养生观,与他的哲学观念紧密相连。嵇康从自然元气论出发,认为人有“自然之理”,对生命的颐养应顺从“自然之理”。具体而言,可分为养神之理和养形之理。
我们知道,人是精神和形体的完整统一体,离开了形体,人就成了鬼;离开了精神,人又不能称之为人。所以说,形与神不可分离,养生,就是要身与心兼顾。只有养神与养形同时进行,才是完整的养生之理。
嵇康的观点亦是如此。他认为,既要“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又要“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从而使“形神,表里俱济”。
具体是以养形为主,还是以养神为主呢?《内经》的观点是:心为本,身为标。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嵇康亦同于《内经》,认为在形神并重的前提下当以养神为主。嵇康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认为,内在的精神可以影响外在的形体。如果只重形体的保养而忽视精神的修养,就如同君主昏庸,其国必乱,最终是形体也必定无法保全。
嵇康观点我完全赞同,养生,就是要形神兼顾,而且,要以养神为主。否则,就无法达到养生的目的。
四、五谷为养还是上药养生?
养形,就要吃饭。吃什么有益于养生呢?嵇康与《内经》的观点有所不同。
嵇康认为,食物之理相合于人的性命之理,才有助于养生。不同的食物由于其所秉的天地之气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属性,会对人的形体造成不同的影响。他认为,“豆令人重,榆令人瞑”,意思是说,吃豆类令人身体沉重,吃榆荚使人贪睡,这些都无益于健康。
从养生出发,嵇康认为我们应该摒弃这些易腐的五谷,而选择服食上药。何谓上药呢?醴泉、花蕊、金丹、紫芝等物即是。因为这些食物吸收了日月精华,人吃后能洗涤五脏,使人血液畅通、目明、体态轻盈,所以他说“上药养命”。
为什么我们平时都是以五谷为食呢?嵇康认为,虽然五谷与上药,都为神农所倡,但是“上药希寡,艰而难致;五谷易殖,农而可久”,世人往往只看到五谷可以养生,不愿再去追求难得的上药。
他认为,五谷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长期食用却会给人带来疾病与灾难。善养生者应吃与性命之理相应的上药。
关于这个观点,我认为,若以天寿120年为看,日常食以五谷完全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至于上药,其更得天地五行之精气,应该比五谷更能补益人的形体。但服食上药需要练功,需要加强阳气的气化作用,否则,上药中所的天地精气无法进入人体,亦无益于健康。
嵇康还强调,养生需要调节呼吸,应“唏以朝阳”,即呼吸自然之精气,吐故纳新。我的理解是,“唏以朝阳”应该属于养心的范畴,其中包括静坐、气功、吐纳等内容。
五、“性动”与“智用”
如何养神?《内经》的观点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嵇康在此基础上,有着更深刻分析。
一则,“性动”与“智用”的定义
他认为,养生就要顺从人的自然性情,不应强求。嵇康将人的性情分为“性动”和“智用”。
“性动”是人所本有,是超伦理、超功利性的;而“智用”则是人所本无,是由分别心所产生的欲望,包括名利与道德追求。
当“性动”超过本有的范围,在分别心的驱使下走向了欲望的追求,也就变成了“智用”。
二则,“性动”、“智用”与养生
嵇康认为,从养生来看,“性动”是合理的,“智用”是有害的。世人对荣华富贵等欲望的追求,以及所患祸难都因为过度“智用”。
为了养生,应将“性动”的欲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满足,而不是强迫性的禁止。嵇康反对人的一切嗜欲。因为嗜欲虽出于人性,但并未达到“道德之正”,而是趋向“智用”,应该去除。
如何去除嗜欲呢?嵇康认为,首先应让人知道吉凶之理,主动放弃对欲望的追求。正如嗜好饮酒的人若把酒看成毒汁,也就不再贪恋;贪食的人面对腐肉,也会拒绝。因为他们知道吉凶之理,所以能够忽略欲望而不加理会,甚至毫不犹豫主动放弃,而不是在欲念生起后强加压抑。
由此,嵇康提出,在养神上我们要“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做到心怀淡泊,不起“智用”,不追逐名利,不以外物累心。
小结:魏晋之人的养生多以成仙为目的。然凡人能否通过养生修成神仙呢?嵇康提倡养生的目的不是使人成仙,而是教人“延年益寿”、“以尽性命”。在嵇康看来,性命中有“和理”。只有生命自身以及生命与外物的关系都处于和谐状态,才能“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